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带有攻击行为,不管是对父母还是玩伴,或许在你没一点意识的时候被孩子突然抓了一下、打了一下。有个2岁的孩子,早上起来后,如果他想表达自己的爱,表达他对谁喜欢,他就去打谁。而且平时他会突然袭击他的家人,打妈妈的脸,打姥姥的身体。妈妈和爸爸都曾经为此教育过他,甚至打过他,但是他还是打别人,怎么办?
我记得我儿子在没有上幼儿园小班之前,在小区游乐场与同伴交往时,经常受到同伴的攻击,儿子不知道怎么样去面对。儿子进入幼儿园小班之后,好象突然就学会了,不但与人去抗争,而且还会攻击别人,现在上幼儿园中班,在班里算是比较活泼调皮的那一类。
遇见这些情况,我们家长该如何处理呢?其实各位家长心中有自己的处理原则和方法,但有几点,家长切记不可为:首先,家长不可以帮助孩子出面解决,有些甚至指责、喝斥对方孩子;其次,家长不可以指责自己孩子:没用的东西,你不知道打回去呀;再次,家长不可以马上抱起孩子,我们惹不起但可以躲得起,离他远点。
从心理学上来说, 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表现,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,其攻性的行为方式也会产生变化。攻击性行为是指对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造成痛苦的一种伤害性行为。这种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行为方式。一是直接的身体伤害,如:打人、推人等;其次是语言伤害,如:骂人、嘲笑他人;再是间接的、心里上的伤害,如:背后说别人的坏话,造谣等等。而造成孩子有攻击行为的原因又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。
(一)心理因素
1、挫折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。当儿童遇到某种挫折后,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。
2、模仿也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。由于幼儿的辨别是非能力差,而模仿学习的能力却很强,因而成人如果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孩子。孩子就会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付其他儿童;成人如果放任孩子收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像片,孩子就会学会打斗,增强攻击欲,强化攻击性行为。另一方面幼儿如果在生活中常看到成人、同伴的攻击性行为,也会不知不觉仿效。
(二)社会因素
1、家庭影响:如果儿童生活在一个成员之间矛盾重重,你争我夺,吵嘴打架,情感气氛极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,耳濡目染,长期熏陶,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些攻击性行为习惯。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,如果父母对孩子采取溺爱的教养态度,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,这样,娇宠和放纵能导致孩子的为所欲为,使孩子稍有不如意就会采用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。
2、同龄人之间交往:通过交往,同龄人之间相互作用、相互影响,这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。如果一个儿童很少与同龄接触,很少与同龄人交往,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,久而久之,这个儿童的身心状态就会偏离大多数儿童的正常发展,产生种种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。
3、选择的玩具上:一些家长在购买玩具时总是一味地满足幼儿的需求,特别是给男孩子买手枪、大刀、宝剑等玩具,许多孩子便在游戏中经常使用这些“武器”对着同伴比划。还有的家长孩子买拳击袋或拳击手套,目的在于当孩子发火时,用拳击的方式发泄,但这只会增加孩子更多的进攻性行为。
攻击行为同亲社会行为一样,是儿童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。攻击性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,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指标。
其实孩子在有自我意识的同时也有了攻击行为,我们要理解孩子的这一行为,因为她的年龄还小,并不知道怎样去正确的表达自己的心情,所以做为孩子的家长,首先要告诉孩子,如果你喜欢我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!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,所以父母要当着孩子的面前表现的很恩爱,让孩子感到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的,这需要有耐心的去引导孩子!千万不能用暴力去解决,这样只会适得其反!